大禹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关键人物;是我国最著名的治水英雄,是后世君王学习的典范,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楷模。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因他而形成的大禹精神、大禹文化深远地影响了后世。
一、大禹时代1、部落间的战争大禹所处的时代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是洪水隐患,二是部落之间的战争。那个时代,正是中国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期。
早在帝尧和帝舜时期,洪水隐患就已经成为远古先民面对的最大敌人之一。治理洪水灾害便成为远古先民生存的当务之急。治水不力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会得到沉重的惩罚;治水有功者,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而成为王。
洪水的治理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史记·夏本纪》载大禹“乃遂与益、后樱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才最终取得成功。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从黄帝时代起,各氏族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的空间和利益,战争不断。黄帝部落通过与炎帝部落、蛋尤部落的数次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由帝尧开始展开的对三苗部落的战争,贯穿了尧、舜、禹三个时期,帝舜南巡狩苍梧之野,大禹也取得征讨三苗和有启氏的最终胜利。
战争虽然残酷,但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各个氏族部落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华夏民族不断地发展壮大,华夏文明也越来越灿烂。
大禹治水成功,赢得了对其他氏族部落战争的胜利,作为华夏族的首领,他的功绩是非凡卓越的,因此,大禹最终赢得了广大部落联盟人民的信任,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大禹其人千百年来,禹都是以古代圣王的形象存留于人们的心目中的。直到20世纪,古史辨派开启了对上古史的大讨论。
关于禹这个名号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禹”是一个从“虫”的象形文字,而“虫”是“兽足蹂地”的象形。
到了20世纪初,顾领刚根据这个说法提出了“禹为动物,出于九鼎”这样一个石破天惊的假设。顾领刚提出这样颠覆性的论点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自然有为其彻底反封建、反传统斗争服务的必要性,但也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过度臆测。
对黄帝、尧、舜等人也有记忆和说法。司马迁在实地调查与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史记·五帝本纪》。
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著史的严谨性与开创性。作为在中原占统治地位的华夏族,其谱系是否真如太史公所记载,在现在我们虽然没法确证,但是如此记载却体现了天下一家的思想,虽然这期间经历了不同的统治者,但不变的是这些统治者的血缘都是源于黄帝。
这样看来,原始社会的禅让也只是在少数血缘相近的人之间实行。大禹的父族为黄帝族,这也为他受帝舜的禅让提供了正统性的依据。
二、大禹的主要功绩治水1、大禹治水的溯源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食物和水源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两大问题,大禹时代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富足。
但是,文献记载,这一时期的洪水问题相当严重,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由此产生了中国的洪水神话。
大禹治水能够取得成功不是一跳而就的,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国语·周语下》详细记载了从共工到鲸再到大禹三代人治水的经验教训。
共工采取“奎防百川,堕高埋库”的方法治理洪水,鲸“称遂共工之过”,继续采用共工治水的方法,同样治水无功。
大禹吸取了前代人治水失败的经验与教训,采取的是“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合通四海”的治水方法,治理好了河道和土地,为人民赢得了宝贵的生存发展空间。
2、大禹治水的范围雍九州的河道,疏导了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奠定了九州的格局。“九州”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国大陆的“核心部分”即其活范围的一种板块划分。
这种划分有双重考虑,一是按山水走向把它划分为九个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二是按职贡朝服把它划分为九个不同的行政区划。“州”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水中可居日州。
水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日九州。”《禹贡》讲大禹治水有所谓“导九河”,“九州”就是配对于“九河”。
基于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对于大禹能够完成这么大范围的治水任务,后世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理解,自古以来洪水对于人们的威胁就没有绝迹过,哪怕到了科学技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人们仍然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可以说在与洪水的斗争,就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在地震、洪水、冰雪等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有时候显得分外渺小。大禹治水应该是确有其事,而且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极大地减小了洪水对人们的威胁。
三、大禹精神1、儒家对大禹精神的推崇孔子对夏礼充满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但相关的文献资料却不够,充满了遗憾之情。在回答颜渊问为邦之道时,孔子首先提到“行夏之时”,可见孔子对夏代的历法是非常推崇的。
另一方面,孔子对大禹的人格精神更是钦佩不已。这在《论语·泰伯》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把禹、舜并称为“巍巍者,’,用最美好的词句赞美大禹道:“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献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短短的几句话,两次强调他对大禹无可挑剔,在孔子的心目中,大禹可谓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圣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大禹也有不少论述,其内容主要集中在禅让、传子以及大禹治水功绩等方面。
《孟子万章上》完整地论述“舜荐禹”和“禹荐益”的举措,但其结果不一样。当“舜荐禹”时,禹让舜子而民不从,于是禹继承了舜位。到了禹荐益,但民不从益而从禹子启,于是启继承了禹位。
孔子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虔诚恭敬、克勤克俭、致力于国家制定建设、尽心于水利的大禹形象。孟子强调的是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治理江河的不朽功勋,认为从禹到启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选择。
2、墨子对大禹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墨者心目中大禹就是他们的精神楷模和行为模范,认为墨者的本质就是践行“禹之道”,即艰苦朴素、身体力行、以苦为乐地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精神。同儒家一样,墨家也是赞赏禅让制的。
墨子在《尚贤中》举了“尧举舜”、“禹举益”的事迹来阐发他的尚贤思想。他认为正因为实行禅让制,古代社会才达到“九州成”、“天下平”的境界。
大禹艰苦朴素、身体力行、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精神受到墨家的极力推崇,大禹与墨家在精神已经同化了。
司马迁对大禹形象进行了历史化和人格化的操作,大禹形象变得更加可亲。司马迁没有直接对大禹精神进行夸赞,而是通过一件件的事情来展示大禹的杰出能力、高尚德行、不朽功勋。
相比于《尚书》的洁屈警牙、《诗经》的只言片语、诸子百家的莫衷一是、山海经的虚无缥缈,司马迁笔下历史化、人格化的大禹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史记》是我国正史的开山之作,被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古往今来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大禹形象、大禹精神也随着《史记》的广泛传播而流传。
结语:千百年以来,大禹形象、大禹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即使曾经一度出现质疑大禹存在真实性的问题。真实的大禹形象或许没有我们现在所知道得这么丰富、这么完美,但是经历了几千年传承,大禹己经不仅仅代表自己了,他更多地代表着人们对古代理想帝王的一种期望。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一心为公等精神特质在大禹身上都有体现,正是像大禹这样的人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很好地诊释了民族的精神内核。
参考文献:
《诗经》
《山海经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