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对山海经有多推崇,他凭什么相信

导读:陶渊明对《山海经》有多推崇,他凭什么相信奇珍异兽真实存在过?再没有一本书能比《山海经》争议还多,鲁迅称《山海经》是古时候的巫书,司马迁写史时却说:《山经》中的奇珍异兽,我不敢谈论。从他们的态度中,我们能确定一点,《山海经》不是历史。可为何在这种想法盛行时,陶渊明却将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来研读《山海经》了呢?张骞出使西域后,并没有见到黄河尽头的昆仑山,司马迁因此对《山经》产生了质疑。人们因此对司马迁的结论全盘接受,将《山海经》归到了志怪小说中。这让郭璞颇为感叹。其实,在历史上,更多学者认为《山海经》是地理志,《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就是其中一位。其实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已经是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山海经》的定本由西汉时的刘秀完成,此时已经是西汉末年。正因如此,在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下,《山海经》的地位颇为尴尬。因为“不雅驯”被排斥的《山海经》也成为严谨学术中不能借用的著作。不过退隐的陶渊明并不需要估计这些,他可以正大光明的研究收藏的《山海经》。他为何会推崇《山海经》,并认为《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真实存在的关键,也就在此时。说来简单,因为陶渊明曾亲眼见过《山海经》中记载的奇珍异兽,所以才会相信它的真实性。《山海经》的文字记述习惯,与历朝历代的风格都不尽相同。其中自然有时代的因素,同时也是因为受《山海经》成书缘由的影响。《山海经》其实是一本地理书,与它配套的是《山海经图》。在漫长的历史中,《山海经》不是依靠文字流传,而是以图像与口口相传的方式传了下来。直到文字诞生后,《山海经》才被记录了下来。《山海经》中的内容其实就是对图画的阐述,文字都是静态的,很少有动态的描述。方位记载虽多,可时间进程却很少。宋代学者朱熹其实就已经想到了这一点。郭璞读完《山海经》后写了《山海经注》,随后又写了《山海经图赞》,这也是《山海经图》曾流传于世的确凿证据。与他时代相近的陶渊明自然也有《山海经图》。《山海经》中记载了这样一种神兽:名叫工虫,有两个头。如果没有看过《山海经图》,自然会在脑海中想象成一个长着两个头的猛兽。可如果对照图看文字,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这是彩虹。见过这幅图的陶渊明能轻易明白,可没见过这幅图的其他人只能说这是古人的想象。陶渊明为什么那么推崇《山海经》,他又凭什么相信奇珍异兽真实存在过?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他见过,自然也就相信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