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岳阳名城生庚八字姓甚名谁的问题

引言:今天发的《关于岳阳历史文化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课题内容简介》这个材料,是“岳阳市年市情对策研究重点课题”之一。年12月15日,在市委宣传部结题会上通过时,领导宣布将包括此文在内的10个研究成果缩写成简介,在《岳阳晚报》发表。因此我将我的论文缩写成此稿。这个课题实际上涉及到“巴丘、巴陵名称由来”“岳阳名称由来”“三千四百年前古城彭城”“两千五百年前麋子国城”和“巴陵古城沿革与变迁”五六个问题。结果是,既没有在晚报刊发简介,更没有落实研究成果改正市志中出现的失误。只是由市社科联主席胡中习与刘光明主编了一本《转型智道─岳阳市年市情对策研究成果选编》,将此文辑入了事。

此后,我只得在每位新任市委书记到任不久,便上书反映这个情况,以期引起领导重视,解决这个贻笑大方的问题。人,不能没有忧患意识,但忧患意识太浓有时也是跟自己为难!今将这个材料发到给群友,研究论文我将分篇发出(实际上早就发到了新浪博客和百家号,只是没有做   巴丘、巴陵名称由来原有四说:刘巴墓说、巴子国陵墓说、神话传说说与山势说。前二说已否定。“神话传说说”所据《山海经》,乃象骨化石“可治心腹之疾”的药方;《淮南子》“羿断修蛇”是传说。皆非神话,不能成立。

  只有山势说符合实际。1.远古给山取名多以形状、特点为据,巴丘是因形似大蛇得名。2.《说文解字》等释“巴”即象形。释“丘、陵”皆指非人工堆筑的天然土山。今古城区形貌仍可为释文作注。3.唐张说《巴陵春作》“丘势辨巴蛇”:巴丘的山势好象一条大蟒蛇,是实地考察的结果。4.在巴丘建县名巴陵,既有丘、陵同义,自然转换的因素,但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政区域重名。因为自东汉至南北朝巴丘县一直存在,即今江西峡江县。5.传说附会依附于“陵”。“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产生于巴陵建县年后。

岳阳名称由来辩证

“岳阳”名称由来素有三说:巴丘山南说、颜延之诗句说、幕阜山南说。

  巴丘山之南说,将巴丘山与城南天岳山和平江幕阜山混淆,不能成立。

  颜延之诗句说与幕阜山南说,只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点问题,忽略了岳阳名称由来的复杂过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因为湘北平江有座天岳山,颜延之才有“清氛霁岳阳”的诗句。因天岳山和颜诗的影响,梁大通二年才在汨罗长乐镇建岳阳郡、县。不久撤销,平江归属巴陵郡,故更名“岳州”。地名随人迁徙,南名北移,“岳阳”成为巴陵的俗称。年后,张说将俗称用于诗咏。40多年后,诗仙李白始称巴陵城楼为“岳阳楼”。从此积淀了深厚的岳阳文化。因此,年重新规范行政区划名称时,将“岳阳”给予巴陵县,而将山西岳阳县复名安泽。行政区划名的赢得是岳阳楼文化的巨大影响所致!

我取得的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女儿陈一方、老妻方美兰和老伴尹素兰的全力支持与无私奉献,我将陆续发到网上,为远方的岳阳游子提供回望故乡的平台,为热爱故乡历史文化的朋友提供深入了解名城文化的资料与观点。──湘源题记

岳阳三千四百年前古城─彭城探微

 彭城是岳阳大城区最早的古城,有人说它在城陵矶,有误。

 战国《鄂君启节》与汉代《章华台赋》都有关于彭城的记述。较详明的是《水经注》,述彭城矶在城陵矶与临湘矶之间。此后多有记载。综合考辨,彭城即云溪区陆城镇铜鼓山遗址。因彭城的影响,这里留下了彭城矶、彭城口、彭城洲、彭家墩等地名。

铜鼓山出土的商代青铜觚铜鼓山出土的商代夔龙纹青铜鼎 

近年,考古专家对该遗址发掘研究论定,铜鼓山遗址是商代早期商人为扩充政治、军事势力和掠夺江南物质进入湖南“首当其冲”的第一站,是商人南渐的“桥头堡”、“补给站”、“重要据点”、“安全屏障”、“必控之地”。这里保存着湖南唯一的商文化。

经文献考辨,彭城就在铜鼓山。经考古研究,彭城是以水为池的要塞。商军驻此多年,乃其南扩的政治、军事中心,具备了城的基本要素。

两千五百年前岳阳没有麋子国城

  岳阳古称麇(音君)子国,并非麋子国。历代史志皆记“巴陵麇子国”,只有少数误“麇”为“麋”、“穈”。有人说“麇”、“麋”相通,其实并不完全相通。《经典释文》8解“麇”字,只1解说相通。《路史》将“麇”、“麋”述作两个不同的国家,说明作为国名绝不相通。有人说巴陵古城和梅子市是“麋有东西二城”,既无史可征又无考古资料佐证,不能成立。

四库全书路史麕、麇、麋国影印件

  无论麇国还是麋国,问题的关键是所据何典,如果是《左传》,便都与岳阳无关!因为《左传》以“麇”为国名处距岳多里,作地名处距岳多里。若不能从先秦文献中找到麇(麋)与岳相关的史料,就说明岳阳东周无此国此城!

岳阳清代古文学家、泮湖文派领袖吴敏树主纂同治《巴陵县志》时加按语,既否定岳阳为麇子国地,也否定岳阳有麋子国;姚诗德、郑桂星修,杜贵墀纂光绪《巴陵县志》则将吴敏树的按语冠名《麇辨》录入,说明他们都同意吴敏树质疑。此为《麇辨》影印件。

巴陵古城沿革与变迁

巴陵古城始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吴蜀划定湘江为界,孙“权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筑城屯军。《水经注》称“巴丘邸阁”,《元和郡县志》称“大屯戍”。晋太康元年()于此建巴陵县。自此习称“巴陵古城”。为历代县、郡、州、府治所在,直至建国初。

岳阳古城岳阳楼尹素兰摄

  巴陵古城从鲁肃筑城屯兵直至清末,皆无大的变化。据史料记载,置巴陵郡时,曾对原夯筑城墙进行加固。唐天宝年间重加版筑。明洪武四年拓城基增筑了水西门;二十五年,就夯筑土城加砌,周长七里,北凿便河绕东南蓄水护城。乾隆五年,修理颓垣,计六里三分。古城不到1平方公里,从未扩大。今日以《巴陵县志·府城街道图》与所存遗迹对照仍一目了然。

  岳阳名城历史若以大城区论,可追溯到年前的商代彭城(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认为此说合理)。若以连续性论,巴陵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至今也有年(此乃年数据)。

年7月22日配图发

作者简介

陈湘沅,笔名陈湘源,文博副研究馆员,岳阳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考古学会会员,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岳阳市非遗专家库专家。年从艺,工生行兼三花。曾任岳阳巴陵戏剧团团长兼编导,创作、改编剧本40多个;导戏20多个;主笔撰写《湖南地方剧种志(三)巴陵戏志》。年从事文物工作后,出版个人专著《岳阳说古》《千古名城岳阳解谜》《深度解读岳阳名胜古迹》《岳阳历史文化论争集》《解读岳阳楼》等11部。参与主编《岳阳历史文化丛书·千年名邑》等多部;参与编撰和审稿《湖湘文化大辞典》《湖南大辞典》《岳阳市志》等2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多篇,有多篇(部)作品获国家、省、市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