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集了1080个中国妖怪故事,每个都有

—文化客厅系列活动回顾—

No.45

个妖怪故事

那些奇诡异想里的中国记忆

反物为妖,非常则怪

///

你有没有听说过“老蹒”?它是一只来自中国民间传说的老刺猬精。

清代时,山东潍县东关九曲巷相传有个精怪,体大如盆,身上的毛如同刺一般,不伤人,也不干坏事。

每天晚上,它都会跑出来,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蹒跚而行,然后趴在道路中间呼呼大睡。当地人都称之为“老蹒”,其实是一只老刺猬精。

九曲巷这里,货栈比栉,生意兴隆,是全县最繁华的地方,有一次县城外的一伙强盗就盯上了这里,想趁着晚上月黑风高的时候抢劫一番,结果他们刚一进入,发现这个巷子里起了很大的雾,他们一帮人在里边绕来绕去,左突右转,一直到天亮被衙役抓住。

人们都说是因为老蹒保佑的,不过没人知道白天它藏身何处。当地人很喜欢老蹒,遇到过路人就相互转告:

“晚上碰到老蹒,可千万不要伤害它呀!”

老蹒的故事最早载于清代陈恒庆的《谏书稀庵笔记》,后经张云整理收录于《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在有关妖怪的记载中,老蹒只是一只非常普通的妖怪,像这样妖怪与人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电影《刺猬的优雅》剧照

新京报·文化客厅NO.45,我们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低音)合作,邀请到作家张云,从他收集的个妖怪故事里,解读中国的妖怪文化,讲述那些被时间冲淡的奇诡想象。

在《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分享活动开始前,曾有读者疑惑“这样的故事小孩子可以听吗?”“为什么现在还要讲妖怪?”

对于第一个疑问,相信胖乎乎的老蹒可以打消这位家长的疑虑,就像另一位读者说的“小孩子不喜欢听会自己跑开的,把选择权交给他们吧!”

而对于“为什么要讲妖怪”的疑问,正如张云在分享一开始所说:

“中国的历史非常的长,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过去了那么多年,我们现代人如果想了解古代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各种行为,我们要怎样下手呢?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去翻翻史书就可以了。但像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史,它往往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的事,而那些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细节,那些市井习俗等等这些非常细微的点,要怎么去发现?这些流传的妖怪故事或许就是一扇窗口。”

整理撰文

崔健豪

编辑

吕婉婷排版

Cassie

校对

李项玲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张云著

低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6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享购书折扣

张云

作家、记者、编剧,中国电力作协会员,著有《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傒囊·三目之婴》《山都·幽怨之铃》等书。

01

《白泽图》《山海经》中国妖怪“花名册”

收集妖怪故事,需要借助记载妖怪名目的“花名册”。

据张云梳理,中国最早记录妖怪的著作是《白泽图》,又叫《白泽精怪图》。据说《白泽图》的历史非常久远,要一直追溯到三皇五帝的黄帝。

黄帝平定天下之后,每年要到各地巡游,有一年在海滨碰见了一只神兽,名叫白泽。白泽向黄帝详细介绍了鬼神之事,将天底下种妖怪的名字、样貌、驯服与相处的方法告诉了黄帝。后来黄帝就命人把白泽说的这些妖怪,用图画记录下来,编成了《白泽图》,成为最早的妖怪“花名册”。

湖南长沙楚墓帛画《龙凤人物图》

到先秦时期,又产生了两大著作:一部是《汲冢琐语》,被称为“古今纪异之祖”;另外一部大家都非常熟悉,就是《山海经》,被称为“古今语怪之祖”。这一时期的妖怪著述,主要来源于上古异闻或英雄传说,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比较远,且数量非常庞大,为中国后来的妖怪构建了一个庞大版图。大部分的妖怪都诞生在这个时期,相当于从一片空白当中长出了茂密的森林,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妖怪的命名期。这一时期对妖怪的刻画浪漫雄浑、具有丰富想象力,多是半人半兽,通天彻地的大妖怪。

到了两汉,流行五行学说,出现了许多方士术士追求长生不老,受这种思想影响,这一时期的妖怪一方面继承了先秦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补充了许多异域异闻,更加趋向于大自然,很多妖怪来自深山老林、江河湖海等。同时许多妖怪是和著名的人物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开始有一些吸引人的情节。六朝时期,妖怪开始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它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大大增强,开始融入到平民的生活中去,故事开始有比较完整的起承转合。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唐朝是妖怪文化大爆发的时期,中国妖怪开始彻底走向了人间,《山海经》里记载的那些创世纪的妖怪,这时已基本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和器物所化成的妖精鬼怪,烟火气非常浓,直接会与普通人发生互动。同时妖怪和人的爱情故事井喷式出现,给妖怪和妖怪文化注入了一股温柔的清流。在篇幅上,也从开始零碎的记载、短篇开始发展为浩浩荡荡、结构曲折的长篇,文笔也变得优美动人。

宋代修书之风盛行,在整理前人的著作的过程中,中国的志怪文化得以被系统地审视;而元明清时期,随着杂剧、小说的出现,故事中妖怪的来源上基本上都来自于日常生活,题材也逐渐局限于狐妖女鬼、书生佳人等。张云认为,尤其明清以来,中国妖怪和妖怪文化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民国之后更是陷入了低谷。

02

从“妲己”到“玉藻前”日本的妖怪文化根植于中国

如今提到妖怪,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日本。

张云回忆,自己多年前曾参加过一场上海漫展,看见很多年轻人cosplay动漫作品里的妖怪形象,非常好看,就上前问他们,你们扮演的这些妖怪叫什么呀?他们回答说,这是姑获鸟,这是饕餮,这是天狗,全是日本的妖怪。这让张云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如遭雷击。因为无论姑获鸟,还是饕餮、天狗,本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妖怪。

其实不光是国内年轻人,对于欧美世界来说,提到妖怪首先想到的也往往是日本,而非中国。张云认为,这里面就涉及“妖怪学”的问题。

日本最早的妖怪文学是年的《日本灵异记》,9到10世纪,日本第一部的物语作品《竹取物语》问世,此时是中国的唐朝,妖怪文化盛行已久。后来到平安时期,阴阳师的时代,日本妖怪和妖怪文化才开始兴盛。当时日本的阴阳师,他们所了解和使用的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唐代传过去的传统。直到江户时代,日本的妖怪文化基本上还停留在搜集借鉴中国妖怪的传说和形象上,可以说,很长时间以来,日本的妖怪文化来源于中国、根植于中国。

日本电影《竹取物语》剧照

然而,情况到近代却发生了逆转。年,日本学者井上圆了创立了不可思议研究会,随后年,又成立了妖怪研究会,正式把妖怪当作一门学问加以研究,这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妖怪学的国家。

在井上圆了、江马务、柳田国男等学者的带领下,日本的学术界尤其是民俗学界对妖怪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从民族的文化历史这样宏大的角度去研究妖怪和妖怪故事的传承,以及这中间所蕴含的日本人的民众心理,社会进程等,把日本的妖怪理解为去了解日本历史和民族性格的方法之一。

在这些学者的推动下,日本妖怪学蓬勃发展。二战后,日本的妖怪学开始分化,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很多学者依然遵循井上圆了、柳田国男等人开拓的研究路线,对妖怪的形象、演化进行考据,然后整理成果等等;另一方面妖怪文化再度与文学交融,芥川龙之介、江户川乱步等小说家均开始把妖怪形象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随后,日本对妖怪形象的梳理和演绎,先后拓展到了漫画、动画、电影、戏剧、绘画、音乐、雕塑等各种领域,甚至形成了大妖怪展的巡回演出,产出了一系列相关文化产品,将其包装成日本的一个文化名片,渗透到世界各地。

日本动画《夏目友人帐》剧照

这一结果使张云为中国妖怪的发展感到可惜。从研究上来说,日本的妖怪大都来源于中国,日本著名的妖怪学学者水木茂先生就曾说过,“日本的妖怪70%来自于中国,20%来自于印度,日本本土的妖怪只有10%”。

日本有三大妖怪是非常出名的,分别是玉藻前、天狗和河童,而这三个妖怪的原型源自中国。以玉藻前为例,它化身为一个美女去诱惑当时的天皇,使天皇得了很重的病。后来阴阳师发现它是一个妖怪,就找了一名厉害的武士把玉藻前斩杀了。杀掉之后,玉藻前变成了一块石头叫杀生石,杀生石整日散发浊气。后来天皇就问阴阳师,这个玉藻前到底是什么?阴阳师就说,这个玉藻前其实是九尾狐,在中国商代的时候变成了妲己,去诱惑商纣王,使商朝灭亡,后来又逃到了印度,诱惑了印度的国王,同样使印度的那个王朝也灭亡了。从印度逃出来之后来到了日本,成为了玉藻前。

03

中国妖怪故事里独有的烟火气

与日本妖怪文化的神秘主义色彩不同,中国的妖怪故事里往往充满了烟火气。张云也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妖怪与人的温暖的小故事。

海人

东州静海军的姚某带着徒弟到海里捕鱼,当时天色已经很晚了,也没有捕到什么鱼,正在唉声叹气,忽然发现网里面有个人,黑色,全身长满长毛,拱手而立,问他也不说话。周围的人说:“这东西叫海人,看到了必然会招来灾祸,赶紧杀了吧!”姚某说:“杀了它不是更不祥吗?”

于是姚某放了海人,并且对它祈祷说:“我不会杀你,也请你让我明天多捕些鱼吧,拜托了!”海人在水上走了十几步,就消失了。

第二天,姚某果然捕了很多鱼。

褦襶(nàidài)

清代的时候有个人到沈阳当官,传闻这个官衙里头经常闹妖怪,吓坏了很多人,但这位小官听了之后,说我一个读书人,也没贪污受贿,清清白白,我为什么要怕妖怪?就住了进去。有一天晚上,他就看到了一个身体一团乌黑的妖怪,这个妖怪没有手也没有脚,脸上有两个雪白的眼睛,嘴巴又尖又长跟鸟嘴一样。

起初小官的确被吓了一跳。但是随着时间长了,这个妖怪每晚都会来,也就跟它熟了,也不再害怕了。因为这只妖怪浑然一块,小官就给它取名叫褦襶。一天夜里,天降大雪,天寒地冻,小官熬夜办公时突然非常想喝酒,但是旁人都睡了,自己又要忙着工作无法抽身。正好看到褦襶在旁边,小官就开玩笑说,你能不能帮我去买酒?褦襶就点点头,好像是答应了。小官就把一些钱和一个空酒瓶放在了它的脑袋上,褦襶就晃晃悠悠地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褦襶回来了,当官的发现它脑袋上那个铜钱没有了,把酒瓶拿过来一看,装满了好酒,他很高兴,从此之后,一些事他就悄悄地交给褦襶去办。后来他发现周边人都议论纷纷,比如酒铺里的人说这几天老是有奇怪的事情发生,酒平白无故地就少了,但是桌子上不知何时又多了钱等等。

这样过了很多年之后,小官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调他到福建。在古代,沈阳到福建的距离是非常远的,他只好依依不舍地跟褦襶告别,然后带着家人来到了福建,来到福建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有些难过,因为他很想念褦襶。

但是有一天褦襶突然出现在了福建的官衙里。小官非常高兴,并把褦襶带给家里人认识。家里人第一眼看到都很害怕,但是小官把以前的这些事情一说,家里人也慢慢放下戒心,相处时间长了,一家子人都非常喜欢褦襶。

就这样又过了一两年,褦襶突然就不见了,不管大家怎样想念它、呼唤它,它最终都没再出现过。

张云说,中国很多妖怪故事都是这样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他有时会想象这样一个情景:夜晚城市里灯火辉煌、车水马龙,而在城市之外,在高山森林里、在参天大树上,妖怪们站在那里望着烟火鼎盛、欢声笑语的城市。在漫长到几乎被遗忘的岁月里,它们或许也会想去接近人,想融入到那个吵闹的世界当中去。

如同基因一般,中国的妖怪文化自远古先民的血液中一直流传至今,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白泽图》《山海经》《搜神记》《玄怪录》《聊斋》《阅微草堂笔记》……漫漫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奇诡异想。妖怪,存在于心灵和世界的缝隙之中,存在于人的头脑、意识之中。

“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会将这些妖怪的故事娓娓道来,并且告诉伙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妖怪,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妖怪。”张云说道。

新京报文化客厅

用文字搬运想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