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不一定真实。
但《山海经》的记载过程却是严肃认真的,也就是说,《山海经》里的失真,不是作者们的态度问题,而是他们的能力问题,或者说,是《山海经》的作者们的能力决定了《山海经》的真实程度。
《山海经》一书最早出自上古时期的巫觋之手,由西汉的刘歆整理成书,书中的记载平行于先秦儒家关于上古传说的阐述,并且两者的视角和观念差异巨大,这就导致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后世学者们把《山海经》看作是异端并加以排斥,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总之西汉刘歆对《山海经》所载是持肯定态度的,晋人也还热衷于解读《山海经》,再后来就彻底沦为怪诞小读本了,成了古人培养孩童想象力的启蒙读物,也正是由于这个需要,才得以让《山海经》保留真面目留存至今。
我们当下所能见到的《山海经》并不完整,在保存和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丢简、错简和窜简的情况,所以仅凭现存的文本来还原《山海经》作者们对上古的认知和描述基本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山经》、《海经》等地理篇,上下文是紧密联结的,错放一个简牍都有可能使全篇彻底乱序。
《山海经》是客观的,之所以客观,是因为其作者群体,即巫觋们没有鲜明的政治理念和诉求,也不受世俗权力所左右,他们只是在记录他们所认知的世界里的天文地理以及英雄传说,这也是儒家学者们所不具备的态度。
儒家学者在讲述的祖先传说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记载而记载,而是借用祖先们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用现在的话来讲,这里面是夹杂私货的,夹杂私货的历史的真实性显然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读《庄子》的时候,会觉得《庄子》所讲的故事都很荒诞、很夸张,明显与客观事实不符,这其实就是庄周的态度,庄周讲故事是为了阐述他的道理,他也有意让人知道他讲的并非史实,而是寓意,这其实也是一种严谨的态度,至少不会误导后人。而儒家学者们的态度就很暧昧,他们有意将自己的道理同上古传说中的祖先相结合,如尧的仁、舜的孝,这明明是他们自己的私货,非得套用到祖先们的身上去,他们自己当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但却又让人觉得很真实,这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这个弊端在春秋战国时期尚不明显,但遭遇了文化断流的汉代人却不明就里,可靠不可靠的都收录进了史书,如此一来,后人就把这些“私货”当作历史来看待了。
而《山海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不同于《庄子》也不同于儒家典籍,他们确实是在严谨地记载他们所认为的真相,当然,他们所认为的真相不一定就是真相,但相比于其它记载,却又是最接近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