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山海经 >> 山海经名言 >> 寻山海经故事

寻山海经故事

北京治白癜风的费用 http://pf.39.net/bdfyy/

沿着太旧高速蜿蜒的曲线,一路渐进山区,石山巍峨挺拔,太行山系就这样出现在眼前。春天山中野花陆续开放,隔三差五地闪出几簇粉色或白色。

高高隆起的太行山脉,孕育了数不清的文化历史,回荡着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此行的目的地,就藏在这山西省平定县的深山中。在田间走访,当地的老农操着浓重的阳泉口音,骄傲地告诉访客,阳泉不仅是赵氏孤儿故事的发生地,更有“大地之母”女娲娘娘在这里“补过天”。

女娲补天是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均有记载。传说,因共工与祝融打仗,不周山的撑天柱倒塌,天河之水倾泻而下,地上洪灾不断,陨石与天火落下,生灵涂炭。女娲娘娘为了解救生灵,用东海神龟的四脚顶住苍天,又用五色石块炼出五彩晶石补天,使得人类免遭灭亡。

当地人把手指向远处一座凸起的山峰。此山名叫东浮华山,位于平定县县城东南25公里处,海拔米。与之相对的是西浮华山,在今寿阳县境内。东浮华山后的石碑上,刻有一副对联:“云腾山而有象,石入水而不沉。”这话是从《浮山碑记》中所摘得,却说出了一个真实的自然现象。同行的平定县文物局局长袁盛慧随手捡起一块多孔的石头,介绍说:“地质考证浮华山是一座火山堆,这里的岩石与别处迥然不同,呈一种多孔的海绵状,很轻,优质者入水不沉,因此又叫做‘浮石’,浮华山因此得名。”

在当地人看来,传说中天火下落,和女娲炼石补天的产物,正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浮石”。而东浮华山与西浮华山遥相呼应,东西互为犄角,正如女娲补天时所架起的灶台两端。

拾级而上,几百米便能看到一座庙宇,上书“娲皇人祖庙”几个字,里面供奉的是女娲娘娘。

几百年前的《平定州志》,也记载了浮华山与女娲的渊源。尽管“证据”不少,但从考古研究的角度看,并不能断言女娲氏就曾在此“补天”。事实上,在今天的山西境内,临汾的洪洞、浮山等县也流传着“补天”的说法。作为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女娲氏的原型无从考究。但有学者认为,女娲氏的活动区域,即《山海经》中所说的“冀州”,大体就是在黄土高原到太行山区一带。

袁盛慧提出一个观点:“炼石”与用火有极大关系。如果女娲氏有原型,经过神话演义的“补天”可能过于“夸张”,但女娲通过炼石技术,发展建筑工艺,带领族人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是有可能的。在平定县周边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为用火提供便利。他说:“有趣的是,历史上煤炭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铸造工艺比较发达的地区。”

在今天的平定县,确实有一个产业十分发达,那就是砂器铸造业。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山西民歌《夸特产》中,有一句就是“平定砂锅亮晶晶”。

浮华山脚下不远处,记者见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平定冠窑砂器传承人张宏亮。他说:“平定素有‘砂器之乡’的称呼,最早在战国时候就有记录。‘南有宜兴、北有平定’,说明了平定在砂器历史上的地位。平定特有的优质黏土,经过风干碾细、混合、做成泥坯、彩釉喷砂、高温焙烧等十道工艺,最后才能制成平定的砂器。”张宏亮介绍,砂器具有抗腐蚀、不氧化、不与食物酸碱盐发生化学反应,在提倡健康养身的今天,对人体也有很大好处。

从浮华山归来,有关女娲氏补天的神话传说仍无定论,心中却也没有失望。神话也好,传说也罢,折射出的都是炎黄子孙改造自然的勇气和利用自然发展的智慧。中华民族的历史,正是一部不断奋斗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