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经典导读ldquo品读经

共沐书香,悦享好书。

山海经

无论是“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中作者对美好的牵挂,还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充满浪漫的山间景象,亦或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空台江自流”中不得志的悲叹,无一不体现着凤凰是人们赞美、期盼之物。在《山海经》中有如此描写:

——瑞鸟凤凰——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

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外貌繁华、地位高贵的凤凰是如何以纹理表示道德,出现“文以载德”之变的呢?

从经文的描述来看,“文以载德”的特征显然是在凤纹五采齐备的基础上演绎发展而成的。人们如此钟情于增饰凤凰,使其可以轻易将许多道德色彩汇集于一身,甚至变化出“见则天下安宁”的救世功能。也许是因为最初作为风神的凤,原本便与在狩猎时代依靠人类盲目假想而塑造的自然动物神有所不同。对于构想风神凤凰的先民而言,恐怕凤凰诞生之初,已经肩负着救世的重任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本最初赋予凤凰“文以载德”之意的山海经,看看那本奇异珍贵的古籍。

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共18卷,分为《山经》、《海经》、《荒经》。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

即扫即读

推荐理由

《山海经》由东晋郭璞整理,千秋之间,对后世影响至深至远,可它的作者,人人各有说辞,或曰大禹伯益时期,山海经所记载的事物与地理环境确实与那时候息息相关,或曰其作者不知何人。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史诗典籍,而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然后和社会形式本身相结合。回望曾经,眼观现在,山海经是人们开始思想,开始探索世界的标志,它不是一本书,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片浩瀚的星空,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进程,这个世界亦是每个人推着向前的。

书评

对于《山海经》本身,诚如当代神话学者袁珂所言:“神话丰满了文学艺术,卓越的文学艺术反过来又给古代神话以新的生命力。”来自远古四海八荒的描述,实际上绝大多数已是歪曲了客观事实的记录。这当中起于自然却不限于自然的万物神兽,其实都是多种动物肢体的结合,它们刻画于寥寥数字,却在绘者的一幅幅画中,个个得以生动形象,丰盈饱满。要而言之,它们虽然诞生于朴素的原始思想,却是中华民族的至圣瑰宝,当中所表现出的撼动天地、抗争命运的集体主义精神,融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自此而始的血脉。

——雪雁书评《山海经·精选插图版》

视频

《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知识矿藏,包含无穷无尽的神话传说,那青铜神树之谜,便在《山海经》中找到了答案。让我们一起听听“百家讲坛”,了解《山海经》中的神秘古树,解开巨型重器之谜。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