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传山魈与年兽的前世今生

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zljs/261180.html

中华民族是充满想象力的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妖怪”这种独立于人和神之外的超自然的生命体就被中国人创造出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和变化中。目前由西瓜视频推出了我国首档,讲述“中国妖怪”的文化纪录片《妖怪传》。该纪录片讲述了我国最早的神话书籍《山海经》中记录的狐妖、无支祁、山魈、姑获鸟等八种独具特色的妖怪,每一只妖怪都有它的中国故事,背后折射的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下面为大家介绍年兽的前身——山魈。

纪录片《妖怪传》中的山魈形象

山魈在现代指生长在中部非洲西部,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和刚果一带的,长相奇特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它的鼻子两侧各有1块骨质突起,向上生长成纵向排列的4~6条脊状突起,其间为沟。脊状突起的部位颜色多为蓝色或绿色,鼻子是鲜红色,脸部色彩鲜艳,图案诡异,形似鬼魅,因此人们称其为“山魈”。山魈脾气暴躁,行动敏捷,体型粗壮,身高在60~80厘米,雄性体重在25公斤左右,可以轻松击败比它高大的哺乳类动物。并且山魈是杂食性动物,荤素不忌。也许古代的人类被山魈攻击、伤害过,因此在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山魈吃人的传说。

雄性山魈

在我国也有“宁遇豺狼不遇山魈”说法;南方大多数人在童年可能听说过“山魈抓小孩”的传说,相传夜深人静时,居住在山中的妖怪山魈就会到村子里来。如果听到外面有人来叫门或者喊你的名字,千万不要去开门或者答应,因为山魈就在门外等着抓你呢……,一代代人的童年就是在忐忑不安中一觉睡到大天亮的。长大后慢慢知道这都是骗人的,大人们倒是省心了,可留在童年都是阴影。

虽然不知道古代的中国有没有灵长类动物山魈的存在,但在《山海经·海内经卷》中就有类似山魈的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此处虽然没有明确说“赣巨人”具有鲜艳诡异的面孔,但无疑是指一种灵长类动物。“山魈”一词也是中国人最早创造的,《国语·鲁语》记载:“夔一足,越人谓之山臊。”此处的“夔(kuí)”原指夔牛,夔牛独角一足,生活在水中,不知何时就成了越人口中的“山臊”,即山魈。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登涉篇》中明确给出了山魈的形象:“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

纪录片《妖怪传》中的祖冲之在写《述异记》

第一个讲述山魈和人类故事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认为我信口开河,祖冲之是著名的数学家,严谨的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怎么可能去为这种传说中妖怪多费口舌?但这是事实,当时社会上玄学兴起,巫文化盛行,各种神仙、妖魔、鬼怪的传说十分流行,许多文人都写了志怪小说。受此影响,祖冲之也在闲暇之余写了一部志怪小说集《述异记》,这也算是为了调节枯燥的数学研究而培养的一种兴趣爱好吧。

祖冲之在《述异记》中记载了这样故事:相传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富阳一位姓王的小伙到河中捉螃蟹。他抓到了很多螃蟹,可是傍晚当他打开装螃蟹的竹篓时,却发现里面没有一只螃蟹,只有一段二尺长的枯木。王小伙觉得一定是这段枯木在捣鬼,决定拿它回家当柴火烧。走到半路,蟹篓中发出异响,打开一看,枯木变成了一只“人面猴身,一手一足”的妖怪。妖怪求小伙放了它,说它是山神,最爱吃蟹,以后可以帮助小伙捉到更多螃蟹。小伙不为所动,抓住妖怪的独脚往家赶。妖怪不停的问:“君何姓何名?我欲知之”,小伙没有回答,到家后将妖怪扔进了火堆。妖怪发出凄惨的叫声,消失不见了。

动物园中的山魈

第二天,小伙同村民们谈起此事,有知道的人告诉他:“那是山魈,千万不能让它知道你的名字,它会伺机报复的!”于是民间就有了“不能让山魈知道姓名,否则就会被伤”的说法。虽然没有证据显示我国南方有灵长类动物山魈存在过,但是“神农架野人”之类的传说由来已久,在古代人和灵长类动物相遇,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于是这些负面的印象都成为想象中的妖怪山魈的特征,山魈的神通也随之扩大,它们能手撕豺狼虎豹。人类最好避免和山魈接触,有了“宁遇豺狼不遇山魈”说法,这也是人类敬畏自然的表现。

纪录片《妖怪传》的山魈形象

那么这样厉害的山魈,人类就没有办法制服它吗?当然有办法。比祖冲之晚出生七十年的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当时南方的民风习俗,讲到对付山魈的办法时,就说在正月初一这天“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就是用燃爆竹的办法吓走山魈,这已经与后世“燃放鞭炮,吓走年兽”的习俗非常接近了。可见后世的年兽原型就是南方的山魈。当时正月初一烧的爆竹是青色的竹筒,竹筒里的水分在炙烤下变成水蒸气,体积急速膨胀,撑破竹管,发出响亮的声音。人们认为爆竹发出的声音会驱赶走山魈等不好的事物。

大年初一烧爆竹驱赶山魈

这种习俗传到北方,北方猴子都见得少,更别说传说中的山魈了。但是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中国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尽管年兽和山魈不同,但它们都代表了对人类有害的事情或者霉运,因此要将它们驱赶走。所以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燃放爆竹,驱赶年兽”的习俗,爆竹被鞭炮代替,山魈被年兽代替。

虽然过年习俗中的山魈被年兽代替了,但是南方山魈的传说仍在演变发展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山中的灵长类动物以及野兽们并不可怕了,于是原来人们敬畏的山魈出现新的功能,那就是保护人类。同时山魈的形象也更加拟人化了。唐代戴孚在志怪小说集《广异记》中说:公山魈叫山公,母山魈叫山姑,山公喜欢钱财,山姑喜欢胭脂水粉。人们进山遇到山魈,只要给它们钱财或胭脂水粉,它们就可以保护人们的安全。另外戴孚还说,山魈与岭南当地人合作种田,人类出土地与种子,耕种到收割的事情由山魈负责。收获时五五分成,一家一半,山魈不多拿一分一厘,人类也不敢多拿,谁要是撒谎多拿了,就会生病的。

纪录片《妖怪传》中祭祀山魈

到了宋代山魈与人类的关系又出现了新的变化。皇家编纂的《太平广记》收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江西汀州刺史元自虚与一个叫萧老的山魈是邻居,萧老并没有隐瞒自己一家是山魈的身份,表示自己能够预测吉凶祸福,愿意帮助刺史,并且希望能和刺史和睦相处。元自虚表明应承,心中却对山魈一家充满鄙视。有一天元自虚趁萧老出远门的机会,带兵将山魈一家杀害。萧老回来后,召唤虎豹等野兽,杀了元自虚全家为家人报仇。这个故事反映的是人类不再惧怕自然,敢于向曾经敬畏的山魈发起挑战。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漫长的,于是就有了故事中山魈和人类互相伤害的情节。

到了明清时期,人类已经完全不惧怕自然界了,所以山魈的形象变得朴实了,人们不再用它吓唬小孩,山魈反而要躲着人类。纪晓岚在他的志怪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笔捧楼山魈的故事:纪晓岚督学福建时,衙署中有一座楼,因为楼的两边各修建了一座佛塔,因此被称为“笔捧楼”。他就住在笔捧楼楼下,楼上建筑结构复杂,光线阴暗,即使是在中午也看不清楼上的东西。“山精白日藏”,不喜欢阳光的山魈就躲藏在笔捧楼楼上,虽然纪晓岚没有亲眼看见过“独足反踵”的山魈,但是在夜晚确实听见了它如同小儿般的叫声。于是他下令让人拆掉了阻挡光线的墙壁等设施,楼上顿时变得豁然开朗,三山翠霭的美景就在眼前。

纪录片《妖怪传》中,纪晓岚在笔捧楼写山魈的故事

这样一来山魈们就无处藏身了,那就让它们到东衙去躲藏吧,那里荒废已久。纪晓岚也不由得发出感慨,曾经的山神沦落到躲躲藏藏才能生存的地步,这都是人类逼迫它们的啊,不能对它们逼迫太甚。

山魈的演变就是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利用过程的认知。无论人类如何强大,都应该对自然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就像纪晓岚说的那样“不为已甚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