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巫师长大禹
在远古之时,王者往往兼具大巫的职能,这在大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拿最为经典的“大禹治水”来说吧,很多人认为大禹和父亲鲧,都是去治水,但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其方法是否得当。但实际上,深层的原因在于其治水背后天帝的意志。《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带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布土以定九州。从这段文字能看出来,鲧失败是因为“不待帝命”,而禹成功是“帝乃命禹”。所以,一旦取得了治水权力的合理性,得到了至上神的全力支持,大禹自然能够得到超自然力的启发和帮助。从《天问》中提供的线索来看,大禹后来居上能够治水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应龙”的帮助,即“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众所周知,大禹治水的关键在于疏浚河道,而应龙的神异则正在于此。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山海图》曰:“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划地,即水泉流通”林云铭《楚辞灯》:“应龙佐禹,画地泉流,是物无不效命矣。”既然大禹不仅是人王,还是大巫,那么能够召唤应龙前来相助,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但是他到底要如何作法,才能招来神兽?这就离不开他独特的“禹步”!02禹步之作法
在先秦古籍《尸子》中曾经提及大禹的形貌,说他因为积劳成疾,得了一种“偏枯之病”,导致行动不利索,走起路来奇奇怪怪,被别人称为“禹步”。《尸子》:“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那么,这个“偏枯之病”到底是个啥?其实现在这个“偏枯”是指半身不遂,也就是偏瘫。《尸子》中说大禹因为得了这个病,导致“步不相过”,就是两条腿不能前后交替行走,只能前一腿前迈、一腿拖行。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为了治水,大禹拖着偏瘫的身子,艰难地挪着“禹步”,奔波在方圆九州大地之上,也难怪连孔夫子也赞叹说:“禹这个人,我还真挑不出他的毛病”(“禹,吾无间然矣。”)而后世的巫师就把大禹的种种神通,归结到他独特的“禹步”上,认为在做法的时候,用上“禹步”,就能顺利完成种种巫术。可参考的,是马王堆出土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其中就记载了一个用“禹步”治疗毒蛇咬伤之法的例子。湮汲一杯入奚蠡中,左承之,北乡,乡人禹步三,问其名,即曰:“某某年□今□。”饮半杯,曰:“病□□已,徐去徐已。”即复(覆)奚蠡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是,用一个大瓠瓢作为道具,配合祛病的咒语和做法的禹步,这样操作下来,就可以将蛇毒徐徐排出体外,逐渐痊愈。但是,这里面虽然提了“禹步”有三个步骤,但到底是个什么个走法,在葛洪的《抱朴子》里才有关于禹步法式的技术要求和应用范围的详细说明:“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倂,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此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倂,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倂,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不独此事也。”从夏代的巫王大禹到道教传统中的禹步,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的巫术,如何伴随着文明展开的进程而蜕变为民间所流传的方术。当然,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禹步并不是指换了偏枯症之后的跛行姿态,而是大禹治水行咒时模仿神鸟的步态。(《洞神八帝元度经·禹步致灵》)当然,最近还有学者认为“禹步”的实质,其实就是“曲足而舞”,也就是《孔子家语》、《说苑》等书中提到的“商羊舞”,用途在于焚巫求雨仪式上的表演,后人又称之为“踏歌”。所以,大禹治水的神话又有了这样的解释:“大禹治水神话的原型,不过是远古农耕时代季春雩祭仪式上,负责农田田间水利司空之官舞蹈求雨,并教民疏浚沟渠的治水之事”最后,关于大禹的“偏枯”之症,有意思的在于可能是家族遗传,来自于曾经“绝地天通”的颛顼,他和大禹一样,不仅是人间帝王,也是北方天神。颛顼在复活的时候,就会化为“偏枯”的鱼妇,从而获得永生不死的力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谓鱼妇。颛顼死即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