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山海经》的作者,从古到今争议不断,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了。后来形成的比较统一的意见是,《山海经》并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而是历朝历代逐步增加成的。
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不但各部分作者不一样,写作年代不一样,甚至写作的依据也不一样。这本书是花了两千多年时间才写成的,不知道这时间能不能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五藏山经》是禹和他的团队写的。一场大洪水淹没了中国非常多的地方,而大洪水之前还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大洪水肆虐了近两百年。这两大原因造成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大禹治水的目的,我们今天只知道是拯救人民于洪水困顿之中。但事实上不仅这一个目的,甚至可以说这并不是主要的目的。主要的目的是,当时尧舜政权的统治下,人烟稀少,所以贡赋的数量也少,虽然没有借几十万亿美元的国债,但财政也是捉襟见肘。而那些被洪水隔绝的人们,政权无法收到他们的赋税,所以要治水,让尽量多的人纳税。
大禹治水一共三大步骤。第一是考察,到洪水肆虐的地方去了解洪水之前的山水走向,用作治水的参考。当然同时也要打听这些地方的物产,尤其是经济作物、矿产、土质等,为以后制定贡赋标准作准备。第二步是设计治水方案,第三步是施工。
所以禹和他的治水团队在考察的时候,需要一边打听一边记录。他的助手之一伯益专门负责记录和整理。
《五藏山经》只有两万多字,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因为那时候的写作,是用刀在兽骨上刻字,两万多字刻下来,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兽骨,估计这个团队沿途吃肉的骨头就没有扔过,全部用来写作了。刻好的骨头,用牛皮绳按顺序绑成串,以免前后混淆不清。最后的成品估计能装几大车。
考察完毕之后,《五藏山经》也写完了。禹在最后写了个小结,总结山的数量,以及产铜和产铁的山的数量。这两万多字本来就叫《山海经》,在加上后面的文字之后,把整本书叫《山海经》,而这一部分就被命名为《五藏山经》。
至于《海经》部分,作者不详,写作年代不详。这一部分一共五千多字,根据流传至今的文字内容来分析,作者应该是商朝或者周朝时期的人。但是写作的内容是夏朝初年,作者并没有亲眼见过自己所写的情景,但也不是听别人讲述的,应该是根据一定的画面或者场景复原来写作的。
老严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根据一定的证据来推测,作者写作《海经》部分依据的场景正是三星堆。因为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当中有一部分和《山海经》的《海经》部分正好能对应。确切一点说,《海经》写到了纵目人,而三星堆出土了纵目人面具。《海经》写到了很多神树,《山海经》也出土了好几棵神树,甚至能分析哪一棵是若木,哪一棵是建木。
更为主要的是,《海经》部分写到了夏后启在大乐之野起舞,一手拿着华盖的柄,另一手拿着玉环。两个手都握成圆形的。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正好是这种造型。当然没有另外的信息证明这个青铜大立人就是夏启,这些都只能是猜测。
如果这种猜测是正确的,那么三星堆那些大量的青铜艺术品,事实上就是用作还原夏朝初年的情景用的。而且从历史来说也有可能。历史研究者总是很疑惑,商朝替代夏朝之后,扶持夏朝的那些神和夏朝遗民都到哪里去了?如果三星堆真是夏朝初年的情景复原,那就讲得通了:诸神和夏朝遗民逃亡到了偏僻而崎岖的蜀地,并在这里复原夏朝初年的场景,来表达对夏朝的缅怀。
这里面还有一个证据。上文讲到的纵目人,《山海经》里记载是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宁夏一带,然而在三星堆出土了。说明纵目人有一个迁徙的过程,从大西北到了大西南。西北也是夏朝的中心。纵目人可以迁徙,夏朝的其他遗民当然也可以。
如果以上的推理都是真的,那么《山海经·海经》就是在蜀地写成的。或许因为特殊原因,这些场景的组成部分必须要深埋地下,所以用文字记录下来。或许这个场景还完好的时候,作者出于纪念夏朝,就用文字来描述了。然后,被人附到《五藏山经》后面。
而《大荒经》部分的写作年代比《海经》部分更晚,可以确定的是在周穆王之后,但是也不会太晚,是周朝初年的作品。至于作者姓甚名谁,现在是喊破喉咙也问不出来了。从这一部分的文字来看,是依据一定的画面来写的。老严在文章说了,这一部分写作的中心在今天的甘肃或者青海,说明是在中华民族东迁的路途中。
所以老严推测神农氏率领部落联盟迁徙的途中,在某个地方画了大量的岩画。而这些岩画被周朝人发现了,因此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因为这些岩画非常重要,讲述的是大荒时代中华民族的历史。
相比之下,《海经》和《大荒经》部分,写作的时候竹简木简已经出现了,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费事了。而这两部分也比《五藏山经》有文采多了,可见是真正的文人写出来的。不管是禹还是伯益,都不是真正的文人,记载像流水账,语言像口语。这是《五藏山经》的风格。
至于第十八卷《海内经》,这是西汉末年写的,作者是刘歆。而写作的依据是当时的民间传说,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真假难辨。这在文章已经讲过。当然刘歆除了写这一卷之外,还把前面三部分修改了一些,更造成后来的读者们的困惑。这些在之后的文章再讲。
总之《山海经》的作者,有两部分非常确定,另外两部分非常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