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焉,其状如榖(gu)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山海经·南山经》
据《山海经》记载,紧邻西海的招摇山上生长着一种名为“迷穀”的树木,这种树形状长的像穀树,据考证,穀树就是现在常见的构树,构树的树皮一般是灰色或者灰褐色,但迷穀树却“黑色纹理”。
构树“其华四照”,这种树会发光,光芒可以照射四周,显然,此树和构树具有显著区别。除了发光,迷穀树还有另一种神奇特效:“佩之不迷”,随身佩戴它的枝叶或木块具有不迷路的奇效。
我们来探究一下“迷穀”此树是否有可能真实存在:
一、发光发光是迷穀的第一神奇之处,目前在非洲雨林和我国贵州都有会发光的树发现,这些树鳞含量较高,晚上,当磷与氧气进行接触时就会发出亮光。除此之外,我国山区也曾发现过发光柳树,据说是因为某种特殊细菌感染树根所致,由此可见,迷穀发光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佩之不迷古代认为,偏远地区荒郊野外常有瘴气出现,而吸入瘴气可能会中毒,也可能引起精神紊乱。现代研究发现,构树具有抗二氧化硫、氟化氢和氯气等有毒气体的作用,这有可能是迷穀“佩之不迷”的原因。
你认为迷穀有可能真实存在吗?欢迎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