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怪谈物语山海经中的北山经异兽录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记录奇异传说和地理风貌的古籍,其中记录了许多与中元节相关的神话和民俗,这些传说和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沿袭和传承。在中元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沿袭这些古老的传统习俗,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尊重。

往期回顾:

中元节怪谈物语:《山海经》中的北山经异兽录一览(一)中元节怪谈物语:《山海经》中的北山经异兽录一览(二)中元节怪谈物语:《山海经》中的北山经异兽录一览(三)中元节怪谈物语:《山海经》中的北山经异兽录一览(四)

发鸠山-精卫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发鸠山上有一种鸟,样子像乌鸦,但长着花脑袋、白嘴喙、红爪子,这就是人所共知的精卫。它发出的声音像是呼喊自己名字。精卫原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时不慎溺水淹死,于是就变成了精卫鸟,它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

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正在于这部书里高举的那些悬日月而不刊的大义,“大复仇”正是其中之一。当世间的礼制、法律、政治、伦理、道德等一切都不能给人以公正的时候,那就强调人性自然的公正。因而,在“大复仇”精神的影响之下,先秦时期得以造就一大群勇于任事,珍视荣誉与责任,重然若,轻死生,大节与日争的君子。正是他们,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性光辉从未黯淡。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中,才会有精卫为报大仇衔石填海的故事出现。可以说,化成精卫的不是女娃的精魂,而是那些君子们身上“沛乎塞苍冥”的浩然之气。

泰戏山-??

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其鸣自訆。

在今山西繁峙县的东北,有一座泰戏山,这山里有一种名叫??(音动)的神兽,样子长得像羊但角和眼睛都只有一只,而且那眼睛还长在耳朵的后面。它每天“动-动-动”地叫,因此名为??。据说,只要??一出现,当年就会丰收,它是一种难得的瑞兽。然而,也有人认为它是个凶兽,它一出现,宫中就要出事。

乾山-獂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鸣自詨。

大概在今伊祁山北边四百里,上古时有一座乾山,这里也有一种异兽,名字叫獂(音原),样子像一头牛,但少了一只脚,这是它最主要的特征。叫起来的声音是“原、原、原”,就好似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一样。不知它这样,是否是在彰显自己的存在

马身人面神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

《北山经》一共有三大山系,第三山系从太行山绵延到无逢山,共有四十六座山,行程一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中有二十座山的山神是长着马的身体和人的面孔,祭祀他们的时候,都要把用作祭品的藻和茝之类的香草埋在地下。

#中元节怪谈物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