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勘校本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烘”。高明在其《校注》中说:“《列子·黄帝》篇引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我以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如同“大器晚成”一样,是贯通古今的成语。故从此说。
人活着的时候筋骨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
万物草木生长着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则变得干枯坚硬的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一类的,柔弱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力一类。
因此打仗逞强就不能获胜,树木坚强就会遭受砍伐。
凡是强大的,反而处在下面的位置;凡是柔弱的,反而处在上面的位置。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凡是能成大事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历经磨炼的。正因为经过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磨炼才成就了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世间最能承受磨炼的人就是修道境界达到明心见性的人。当明心悟性时就已经是非常高的境界了,而见性则更是要极高的层次。这极高的层次是由极端的修道所成就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完全是把命系在危弦之上,若功成身遂还尚好,若不成功了则必死无疑。能明心见性的人其本质绝对不同于常人,有非凡慧命的人才能明心见性。有非凡慧命的人苦修是在磨炼自己,而没有非凡慧命的人苦修则完全是在自残,这就成了自作孽不可活了。一个民族能明心见性通达世出世间法的人是极少的,能明心见性的人那真是全人类都没几个,百千年才一遇。不管是什么样的修道境界,总之是觉悟了,觉悟后就该为大众谋福报了。
世事难料,事事难处,这是因为人生境界还不行。待觉悟后方可不出户而知天下,不为而成。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的复杂,费劲心思好不容易处理完,但依然还是漏洞不断。滴水不漏是何之意?水是完美的,再小的间隙也进得去。行事如水般,大体全面,细节尽力,那才可从事业者最终成为事业家。
(1)欧阳修王安石的友谊
欧阳修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时期名臣,著名的政治家,而且都属于“唐宋八大家”。共同的政治改革理想和文学追求,使他们结下深厚友谊,成为了继承笃实宽厚优良传统的又一个典型。
欧阳修,在北宋时期灿若群星的文学家中年龄较大,出道较早,成就最高,是公认的北宋时期文坛领袖。
王安石,从小喜好读书,天赋极高,记忆力超强,有过目不忘之才。他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年方弱冠即以天下为己任,立志做一番大事业。
王安石考中进士以后,在扬州任职,此时欧阳修已名满天下,在京城开封任龙图阁学士。
一天,王安石的好朋友曾巩带着他的几篇文稿向欧阳修推荐,欧阳修读后大为赞叹。
尽管王安石和欧阳修的地位相差非常悬殊,但欧阳修对这位青年的文稿还是非常赏识。他把王安石的文稿收在专门编录佳作的《文林》里向社会推荐。又告诉曾巩多关照王安石,要他的思路再开放一些,不要生造词语,力戒模仿。
年,素以为国举才荐贤为己任的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资格主持了礼部贡举,负责向国家推荐人才。由于他大力提倡平实朴素之风,反对“西昆派”的“太学体”,因此选拔培养了一大批古文后起之秀,这就是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等人。
欧阳修认为,在这些人当中,王安石的学问,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因而举荐他与吕晦叔、司马光三人为相辅接班人。这时王安石也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建议在政治上改易变革,表现了他对宋代政治改革的伟大抱负。
年,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从这时起,这两位朋友才得见面。王安石登门拜访时,欧阳修没有责怪这位青年才俊姗姗来迟,反而倒屣相迎,此后两人诗文赠答,书信不绝。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