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西山一经》之诸山趣考(中)南山《山海经》有两座神山为诸神之源:一是帝之下都——昆仑之丘,一是道统之源——羭次之山。在上古山神的祭祀仪礼中,羭次山神的祭礼最神妙:“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圭百璧。”(2.20)即祭祀要用蜡火,要先斋戒一百天、用一百头纯色牲畜、埋一百块美玉、再烫上一百樽美酒、用一百只玉珪和一百块玉璧系在山神的脖项上。这“六百”大礼在《山海经》时代是绝无仅有、堪称空前绝后的;是这一山系祭祀山神的主祭坛,祭祀规格之高、祭祀场面之宏大,是任何其他山神的祭祀所无法比拟的。其中玄妙究竟何在。南山羭次之山具体在什么位置?《山海经》原著所记载的地理坐标为“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2.10)。很多注释“漆水,即今天之漆水河”是明显错误的。漆水河在陕西省中部偏西北,源出麟游县庙湾附近,一路东流折南流至武功县南入渭河。而原著的“漆水”是“北流注于渭”,是在渭水之南,则此漆水非彼漆水了。渭水紧挨秦岭山脉,所以渭水南部支流都很流短,所以也没有留下明确的可查考的座标了。不过,还有其它可以参考的地理坐标。羭次山是《山海经》西山一经的第10座山,此前的第8座山“竹山”已经可以考定就是蓝田县霸源镇以北、临渭区桥南镇以南,蓝田猿人遗址东北部位的秦岭山脉箭峪岭(参见《山海探幽(13)》)。羭次山与其东的竹山之间仅隔一座“浮山”,羭次山往西分别为时山、南山、大时之山、嶓冢之山,而南山即为终南山之古称了。古代与现代有地理概念的变化,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秦岭与终南山是通用的。由于秦岭矗立在周秦的发祥地(今西安)之南,所以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者南山,先秦著作的《禹贡》《诗经》等都是如此。南山、或者说终南山就是古代秦岭的别称。上述《山海经》西山一经的第12座“南山”就是秦岭之意。这个概念的起源可能要延申到史前时代。南山所以,古代南山的范围就很广泛了,就是现代狭义上的秦岭中段——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主要山峰有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等;则西山一经竹山之后的浮山、羭次之山、时山、南山、大时之山等,都有水源所出“北流注于渭”的特征,有些还出水源“南流注于汉”,都是分水岭秦岭山脉的各个山峰。即羭次之山也是终南山中一山峰了。《辞源》“终南”条目称:“终南山,又泛称秦岭、秦山。”《辞海》解释:“终南山,亦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在陕西省西安市南。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秦岭山峰之一,主峰海拔米。”老子出关终南山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周代把终南山、太白山统称为太乙山。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悟道终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隐士文化”的发祥圣地,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圣迹不是无缘无故的,难怪在上古时代终南山就践行天下最隆重的祭祀大典了,其中玄机非凡夫所能揣摩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