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所共知,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遗留瑰宝众多,《山海经》就是代表;也要说明一下,就因为“五千年”太悠久,以至于很多上古史料显得模糊不清,结果导致《山海经》争议不断。比如司马迁“余不敢言也”,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对《山海经》产生了质疑;以后的纪晓岚说《山海经》是“志怪小说”,鲁迅更评价其为“巫觋、方士之书”,甚至到了今天仍有不少朋友对《山海经》嗤之以鼻。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一部连什么年代,作者是谁都不清楚的书,真实性能有多少?再说了,为什么一定要研究《山海经》,真的那么重要吗?”某种角度看,研究《山海经》真的很重要,其意义不在于书中“鬼怪”,而是为了佐证历史;比如中华儿女都知道“五千年文明”,对外却讲不清楚,这也是诸多外国学者“质疑”,甚至“嘲讽”的主要理由之一。之所以专家热衷研究《山海经》,主要是书中内容被逐渐证实。今天《山海经》仍十分具有吸引力,其中就包括“王红旗”;王红旗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对《山海经》展开了系统研究和资料收集。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王红旗掌握资料越多,越觉得《山海经》并非一时之作,而是系统的从“大禹”开始记录,又历经夏、商、周,共计四个上古时期的内容。简单来说,《山海经》是由禹代的《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周代《海内五经》合并成书。单从地理角度看,与其说《山海经》是“方士之书”,倒不如说是上古时代的“地理资源考察白皮书”;为进一步佐证《山海经》的真实性和后续研究,王红旗根据大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历时五年,与年完成了《帝禹山河图》。《帝禹山河图》可以理解成“山海经”的地理复原图,内容标注了26条山脉、座山、处水系、处地望、处矿物、处植物、处动物、95处人文场景等;从工作量看,称为“巨作”一点不夸张,但内容却引起了诸多质疑,比如“黄帝都城”的位置。先从黄帝说起,一般认为其位于黄河流域,后来才有了“中原”;但是,王红旗的《帝禹山河图》却将其标注在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上,这在古代可是“塞外羌戎”。《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这就很明白了,“山海经”记载的“帝都”位置与鄂尔多斯相差甚远,对此王红旗也有自己的解释。自古“黄河三年一改道”,因此,多年来的古人对“黄河源头”有多种说法(今天认为,黄河源头是青海腹地中的一个碗口大的泉眼);王红旗推测,年前的河套地区曾有许多湖泽,其中“后套湖泽”就是《山海经》中的黄河发源地“泑泽”,而黄帝都城就位于附近。说到这或有朋友问“(黄)帝都就帝都,‘帝之下都’是什么意思?”其实“帝之下都”在古代并不少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就有上都和下都之分;所谓“上都”,是燕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下都”是战略需要而建立的军事防御中心。王红旗判断,黄帝“下都”同样是指军事防御,“防御”谁呢?或许是“中原”部落。或有朋友对此不屑一顾“别开玩笑了,黄帝是古中原的‘五帝之首’,他还需要防御‘中原部落’?”这种说法似乎合情入理,但仔细想又觉得哪里不对,从地理来看,“河套”早已超出了中原区域;答案或许很难让人接受,“五帝之首”,炎黄先祖之一的“黄帝”,可能不是中原人,而是犬戎人。《山海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大荒北经》: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潜夫论》也有类似记载“隗姓赤狄,姮(姬)姓白狄……短(姬)即犬戎氏,其先本出于黄帝。”当然,或许黄帝时期还没有区域划分,更谈不上族群;但由此也能看出,黄帝不仅是中原先祖,同样也是犬戎、“周姬”,以及后世延伸出的各民族共同的先祖。当然,这些仅是一家之言,究竟《帝禹山河图》是否准确,甚至有没有“黄帝下都”还有待考古发现的佐证;年在陕西榆林神木高家堡镇石峁村发现了“皇帝下都”遗址,经证实确属一座军事用途的“石头城”,面积约万平方米,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大“古城遗址”。或有朋友会说“遗址是在陕西榆林发现的,也不是王红旗说的鄂尔多斯啊?”但多数专家还是承认了《帝禹山河图》,虽然位置略有偏差,但在允许范围内;同时,“石峁古城”的发现再次证明了《山海经》的真实性,也由此更加吸引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