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揭秘:地球有五脏六腑经络
我们生活所在的天地是一个生命体,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大的生命体之内,就象我们的细胞生活在自己的体内一样。
一、《山海经》论述天地的脏腑
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就是把天地当作人体来研究和论述的。
山海经开篇就讲“五脏山经”,把大地比作人体,把山比作五脏,把山脉比作人体经脉,“山经”即“五脏经络”之意,《山经》部分依次论述了五大山经,正如人体五脏之经络一样。依此可以推断,“海经”和“大荒经”等也都是天地这个“大人体”的经络。
1、山经是脏经
《山海经》第一卷,是《五脏山经·南山经》。这里用了“五脏”二字,显然中国古人把地球的山比类于人体的内脏。
《山海经》的“山经”部分,从《南山经》开始论述,依次是《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从南方开始依顺时针方向展开描述,最后回到中间,五部《山经》,不多不少,正好与人体之五脏相对应。
《山经》中的山并不止五座,而是有很多很多座,那么为什么《山海经》的作者把这么多的山归入五部分来论述呢?联系到标题《五脏山经》,我们很自然可以推断:古人是把山比类为内脏的。
《山海经》的“经”类似经络:山海经之“经”,不仅仅指经书之意,更是指“经络”之意,它描述的正是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大地的经络走向。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大家看下面这段论述:
《南山经第一》: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瑶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金[木炎]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
《山海经》无论是《山经》还是《海经》的各部分,都是按“线”状来论述的,而不是按“点”来论述的,如:东多少里,是一座什么山;又东多少里,是什么山……
为什么要这样论述呢?为什么与现代地理学按“点”、按“面”论述的方法不同呢?就是因为《山海经》的作者把大地看作人体,把山脉走向看作人体经络。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肾经、肝经、心经、脾经和肺经这五大脏经,就象大地有五大“山经”一样。
2、大胆假设:《山海经》全面论述了地球的“内脏”与“身躯”
如果“山”是指大地的“内脏”,“山经”是指大地的五大“脏经”,那么,“海经”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呢?
我们大胆推断:
《山海经》之“山经”,描述的是大地之“脏经”走向;“海经”,描述的大地之“身体”表面经络走向。
“海经”分四部分:“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和“海内经”。
这四部分显然是从外向内描述的,于先有“海外四经”,然后才是“海内四经”,再次是“大荒四经”,最后是一篇“海内经”。
显然,《山海经》把大地这个“人体”分为四个圈层,分别描述了它们的经络走向。
“山经”的经络与“海经”的经络同样是布满“全身”,即布满“全球”。
请看《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南山经》
第二卷《西山经》
第三卷《北山经》
第四卷《东山经》
第五卷《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海外南经》
第二卷《海外西经》
第三卷《海外北经》
第四卷《海外东经》
第五卷《海内南经》
第六卷《海内西经》
第七卷《海内北经》
第八卷《海内东经》
第九卷《大荒东经》
第十卷《大荒南经》
第十一卷《大荒西经》
第十二卷《大荒北经》
第十三卷《海内经》
3、《山海经》中描述的“线”可能有重叠、交叉
在研究《山海经》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把古代地名与现代地名对应起来,但由于古代地理用的是经络论述方法,而现代地理用的是坐标定位方法,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决。
而且,大地的“经络”象人体的“经络”一样,可能存在着重叠、交叉的现象,所以,《山经》与《海经》在地理范围上可能出现重叠现象,理解了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地名会非常有帮助,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书中大多数山水的位置。
二、孙思邈论天地与人体的病理
中国唐朝修道者、大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天地灾变与人体病变是同样的原理。
当时卢照邻负有盛名,不幸得了重病,他嗟叹每个人遭遇的不同,人的寿命竟如此的悬殊。于是他问孙思邈:“名医治病,其道理何在呢?”
孙思邈回答说:“我听说善于论天的人,必定由这个人的本质而定;善于谈论人的人,一定要以天的道理为依据。天有四时的变化,五行的运转,寒暑交替。它运转时,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霓。这是天地的规律。人有四肢和五脏,一醒一睡,呼吸吐纳,循环往复。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这是人体的规律。阳用其精,阴用其形,这是天和人相同的地方。等到失去这种正常现象,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疣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病情呈现在表面,病变却在形体内。这种道理同样可推及到天地,也是这样的。所以五纬盈缩,星辰失度,日月错行,彗孛流飞,这是天地的危病。寒暑不时,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此天地之疣赘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雨泽不时,川源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医治病,用药石疏导,救人时才用针剂;圣人用道德来调和,用政事来辅助。所以,故身体有可治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