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鸟注解中山五经:
《中次五经》记载了从苟床山到阳虚山,总计十五座山所处的位置。它们大致分布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境内。
白话文:
从苟林山往东三百里,即是首山,山的北面有茂密的构树和柞树,花草以[艹术]、芫华居多。
山的南面盛产琈玉,树木以槐树居多。
首山的北面有一条峡谷,叫作机谷,峡谷里有许多鸟,长得像猫头鹰,有三只眼睛和耳朵,发出的叫声如同鹿声,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疗湿病。
注释:
柞(zuò):指柞树。穀(gǔ):指构树。[艹术](zhú):指药草。芫(yuán):指芫花,花可以药用,根可以毒死鱼。(tū)琈(fú):指一种玉。:读音,dài。枭(xiāo):指猫头鹰。録:同“录”,一说指鹿。垫:一种因潮湿而引发的风湿疾病。苟林山:一说今山西永济市西南。
鸟:
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鸟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创作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鸟像猫头鹰,尾巴羽翼丰满,正大鹏展翅的低头俯冲。
,雍正四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鸟像只大雁,翅膀较长,尾翼的羽毛细单丰满,带着鼓鼓囊囊的食物好像正往老巢赶。
鸟,它的第三只眼睛
在神话故事中有“三只眼”的人除了二郎神还有四位,他们分别是:闻仲(帝辛时期的丞相)、殷郊(帝辛的长子)、雷公、马王爷(民间信仰神)。
根据历史文献和上述五位的事迹来看,开启“第三只眼”是要告诉我们:坚守本心,明辨是非。
笔者认为,鸟的第三只眼无论真假,至少这是代表人类对“坚守本心、明辨是非”的追求。
鸟,为什么自带治湿病的属性?
《山海经》记载:“食之已垫”。
“垫”字,查看了山海经所有版本的注解都是“湿病”的意思。
笔者对这样的解释,持有怀疑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垫”字的演变以及象形文字中的意思:
从上图可以看出,“垫”字是一个动词,是对第三方物体“填补”的意思;也是名词,充当“填充物”的意思。
“垫”,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可用于饭前小食来“垫肚子”。
我们再回头看看“食之已垫”这几个字,是否与“垫肚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医学上有一种病叫“脚垫”,俗称也叫“老茧”,它是角质性斑块,多无自觉症状,严重的才会有疼痛感。
综上,笔者认为“已垫”二字的“治愈湿病说”缺乏论证证据,相比不管是“垫肚子”还是“治愈脚垫病”,后者更符合人类对吃饱饭的渴望和去除疾病的愿望。
首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首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山西永济市的首阳山。
此山,山里有较多的树木花草,还有大量的琈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