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山海经》这本书,还是在年幼少知的小学时代,语文书里的坐地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山海经》称作“古之巫书”。巫书,当然就是真真假假,怪力乱神,不必当真,但也就是因为它的“巫”,这本古籍才得以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
是的呢,茶余饭后神乎其神的奇闻异事总要比高深莫测的社会科学更让人想入非非,于是在这种口耳相传中,在人民群众的传承和创新中,一部想象力非凡的惊世之作流传下来。
人红是非多,关于《山海经》的性质,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看法。汉朝大学者刘歆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晋郭璞推崇《山海经》,也认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献。《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入形法类,而东汉班固则列入术数类。以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王尧臣《崇文总目》皆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书,就连作者与成书年代都众说纷纭。
在古代,它曾以异端邪说之渊源的身份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法构成潜在的威胁,在现代,它又给既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烦,无论是古时的只是分类还是现代学科体制,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却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
当然,对于专家来说,《山海经》的归属自然是见仁见智,各执一辞,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吸睛的,应当是那些骇人听闻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神怪形象了。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神怪形象和珍禽异兽实在太离奇,离奇又能催生卖点,不少故事和形象被搬上了荧幕,像《山海经之赤影传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只是移花接木借用部分形象和情节,却也能成为宅男怨女们舔屏的福利。
这种借船出海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也不错,哪怕上船的是龙虾,下船的是爬虾,能够出得去门就已经是迈进了。
人们喜好武侠、玄幻小说及影视,大都源于对超自然力量的好奇,《山海经》就是一部曾经乃至现在被很多正统思想认为是怪力乱神的始祖。说到怪力乱神,这个沉重的黑锅被“大人君子”扣上以后,从来就没拿下来过。我很问这些“大人君子”,你妈生你的时候,难道你就知道你名怎么写吗?
同理,个人和人类的认知水平也是从低到高,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个人在心智的进化中,人类在历史的摸索中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在认识水平低下的时代,科学观念欠缺的人们将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只能理解为某种神或怪所为。
历史是宽容的,又是客观的。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据着主流地位,凡是有悖常理的大都被视为异端邪说,凡是不被祝福的都要被毁灭,《山海经》作为中华文明之根,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在主流文化的排异扫荡中坚强挺立,说到底还要得益于它的“接地气”。
相对于“大人君子”衣食无忧,坐而论道的小资生活,广大劳动人民可是在饥一顿饱一顿的水深火热中挣扎浮沉,不八个卦吹个牛哪有力气支撑,还有什么盼望?于是,同是电闪雷鸣,与其哆哆嗦嗦,念念有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如畅快淋漓地YY成蛇身美女炼石补天,那美女的脸蛋,简直能捏出水来,那身材那三围啊,简直…啧啧啧,那补天的石头五种颜色,象征着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群体意识是阶级文化的标志,你喝你的茶叶,我吃我的馒头,但是你不能鄙视我,鄙视本身就是一种狭隘。
正如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并非胡编乱造,《山海经》的记载也并非空穴来风,基本算得上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南山首经》为例,很多珍禽异兽、花草怪石,都已经被考证。下面就扒一扒书中有名的代表,让它们现一现原形。当然,作者的认识水平也有限,仅以目前信息掌握为准,不排除其他答案。
鹿蜀:“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看上去应该是这样:
其实就是这样:
我叫狓(霍狓),来自非洲扎伊尔森林。
要是觉得扯得太远,来个本土的。
斑马斑马,你还记得我吗?美人鱼: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流鼻血吧?事实上差距有些大哦
这货叫儒艮(rúgèn),也叫海牛,憨憨的,很丑很温柔。迷毂:其状如榖[gǔ构树的意思]而黑理,其华四照。佩之不迷。
迷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构树,有黑色纹理,果实叫楮实子,呈放射状,是一味可以明目的草药。育沛:佩之无瘕疾。
育沛是琥珀,可不是蚊子啊。我只不过是没找到更好看的图片而已。
看这里。
再看这里。
你们猜这是啥怪物的原型?
是不是下巴快掉了?没错,事实就是这么残酷。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渐增强,许多过去不可知的事情逐渐被认识,于是人们开始在想象中将自然界中某些动物身体上的一部分拼合在一起,形成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的神怪形象,而对于神秘的强大力量,则来源于人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感受和越挫越勇的豪情,自我意识、自身力量得到不断增强,主宰世界的能动性和斗争的表达方式日渐成熟。
例如后羿射日:我的地盘我做主;夸父追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精卫填海:山无棱,天地和,才能放过你!这些传说悉数传达着人类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意愿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至此,怪力乱神,怎么了?“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对于历史的传承和创造,人民群众从来都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