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带给我非常奇妙、极其神往又特别愉悦的阅读体验,这是一本看似无用的书,其实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无用:既遥远又亲近,既空灵又实在,几乎可以让你感觉到你自己就是跟描叙的它们是一伙的,你跟它们一样,在某个时间和空间里幸存过,轻抚灵魂,柔情充满。
在先秦以前的传说时代,先民和自然界的关系远比现代人要密切,他们时常要与邪恶的自然力量相对抗,所以难免会常怀一颗敬畏之心。
《山海经》在我国是一本记录奇人异兽的古籍,也是我国神话故事的开山之作。一部古书,往往并不是一个一次成型的整体,而是经过长期的迭代、叠和整合而成的。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本书奇兽只涉及山经。山经对一种奇兽的描写基本就是4到20字之间,而且还包括叫声描述,有的会有味道描述,有的会有影响,要知道这些对于图鉴几乎没任何意义。所以一种奇兽有意义的描述就是4到8字。
正因为描述太少,我们读《山海经》很难自己去联想。所以本书图鉴是在极少描述下的完整形象刻画,那么唯一的做法就是“瞎编”,瞎编既是客观条件下的无奈之举也是人类想象力的自由驰骋。
除此之外,《山海经》很可能是编的。你可能会有也许这些奇兽在远古真实存在的想法,但如果你看过海经就知道,因为海经里都是奇“人”,什么一手一目人,什么手腿一体人等等。其次《山海经》既然是文字记载,那么肯定是在商殷中期之后了,距离我们也就年。
在进化论上看,时间完全不足以完成山海经奇兽向我们所能理解的野兽进化。如果你认为远古智人和我们现代人相差无几,那么凭什么野兽就会飞跃进化呢?再次《山海经》奇兽大多是拼凑的,每一部分都有原型,然后拼在一起就是奇兽。所以本书是“瞎编”基础上的“瞎编”,用科学眼光去看,自然评价不高。
本书每一种奇兽介绍分为,栖息环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三部分。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栖息环境关于《山海经》山经原文介绍,应该认真阅读。形态特征配合图片虽是推测,但却是本书的重点,应该详细阅读。生活习性多是居所和繁衍,略读即可。
作者浩瀚的想象力,和把想象力变为“科学”的能力。它是科学吗?当然不是。但就像西方文化中的恶龙,精灵一样。虽然我们知道他们不存在,到这并不妨碍我们对《魔戒》、《哈利波特》爱得死去活来,欲罢不能。因为如果想象得足够真实,我们就会信以为真。
这本书也一样,它让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又进了一步。
人类有一个特征,自己身边常见、熟悉的事物会很容易习惯上直致忽略,而对于远方记忆却很模糊,也更容易衍生出异域想象,而山海经里面的记载,也是真实与想象共存,是真假参半的。
神话是先民在认识不理解的事物时,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人类理性还没有趋近于成熟以前,先民会使用直观、具体、形象的神话来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现象,把握自然力量。他们幻想出大量的奇兽和神灵,作为自然界的象征;并通过祭祀占卜预言等方法来趋利避害、掌握自然力。
上古是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先民对陌生的远方心怀戒惧,无论怪兽还是神灵,面目都被塑造得相当怪异和狰狞,但先民们同时又把自己不能到达的极乐圣土情怀寄托于海外,所以道教里东海外的岛屿总是被当做仙山。
今天有人笑中国人什么都吃,其实吃本质上是先民对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一种原始诉求。先民其实也和我们小时候一样,也曾想象过神秘的远方,可能有仙山,可能有宝藏,可能有神灵,可能有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