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播,唤起了很多观众对于上古神话的喜爱,说起上古神兽,绕不开《山海经》这部先秦志怪古籍。毕方鸟、精卫鸟、英招、鲛人、傒囊、乘黄
等神兽皆出自《山海经》。《山海经》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面诸多极有特色的人物原型都来自《山海经》。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杨幂饰演的九尾狐原型就出自《山海经》,但在《山海经》中,青丘九尾狐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山海经》中九尾狐是青丘特有的三种异兽之一。九尾狐兽性未脱,吃起人来毫不含糊。但药用价值很高,要是有幸吃了它的肉,可辟妖邪毒气。
相传九尾狐是渴望过人类生活的,而狐狸要修行一百年才能多出一条尾巴,修行千年才可能长出九尾来,而只有九尾的狐狸才能幻化为人类,九尾狐可谓狐精中的最高品级。上古夏族大禹娶涂山氏女子的神话中便提到了九尾白狐。传说大禹三十岁了还没娶妻,治水时路过涂山,受到一个九尾白狐的指示,娶了涂山氏的女子为妻,叫作女娇,女娇后来生了启。
涂山氏以九尾狐为图腾,象征着太平祥瑞、子孙繁衍。于是,九尾狐也就有了那么一段闪耀着圣洁光环并普照大地的时期。但从汉代开始,狐仙们开始被妖化,而作为狐精里最高品级的九尾狐,以天狐的光环坚持到北宋初年后也不幸被妖化了。宋朝时,田况《儒林公议》里的陈彭年、赵令畴,《侯鲭录》里的官妓九尾野狐,日本《本朝继文粹》中《狐媚记》里的九尾狐妲己都以妾身的小勾搭为主要作战技能。
到了明代的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九尾狐妖已经彻底成为妖媚祸主女子的象征。于是,从九尾狐涂山女到九尾狐妲己,九尾狐的神圣和光荣被彻底磨灭了,逐渐被妖魔化的九尾狐成为最媚、最坏的女人的象征。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少辛的原身是一条青色巴蛇,少辛这个名字本身是一种生长在蛇谷中,吸收阴气的草药“浮戏之山……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巴蛇确实也是蛇,但一点都不胆小,甚至还很凶残。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这样的巴蛇很厉害,能吞下大象,吞吃后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头。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成语“巴蛇吞象”以及“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
《山海经》中的独角兽多为形似某一类生物,除驪、桃拨和角端外,几乎都为与多种生物相似或者由多种生物混合而成,懈豸有似鹿、似羊、似牛、如麟的说法,有多种生物融合而成的则是根据其具体的特殊功能而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生物,如无名独角兽是由“羊”“龙”“麟”“鹿”等本身就有祥瑞之意的动物拼凑而成,可以怀疑是因为“一角者瑞兽也”而向君王表示忠心以及夸赞其政绩,而特意伪造出的“祥瑞”。又如谛听为地藏菩萨座下坐骑,需要具有忠贞不二,能够满足信仰者的信仰需求,谛听长得既像老虎,又像狮子,当时中国没有狮子,狮子的形象来自印度,二者都代表百兽之王的威严,即严法不容践踏。同时谛听有狗狗的耳朵和麒麟一样的蹄子,既表明忠贞,又预示祥瑞,谛听应该是所有神兽形象中比较可爱的。
兕作为直到汉时依旧存活于世的独角兽,在《山海经》后的许多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先秦两汉之时,“兕”通常作为单独的野兽出现,常与“虎”连用,词语虎兕用来代指猛兽,与犀合称“犀兕”作为近义词连用。乾隆和和珅的对话中,就成出现过这个神兽,它当时代表宝物的守护神,类似于西方的史矛革。兕长得像老虎,但是有龙一样的角,非常凶猛,并且不常见。
甚至有人认为兕并不是想象出来的神兽,而是真的有这么一种动物,甚至前秦时代的人还见过,只是后来因为猎杀灭绝了,也许这种动物和老虎有亲缘性。《韩非子》第六卷:“夫兕虎有域,动静有时,避其域省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淮南鸿烈》第十五卷“故良将之卒,若虎之牙,若兕之角,若鸟之羽,若岍之足”等。以上可以进一步证明,兕的真实存在性,以及,先人将兕角视为力量的象征。并且,还可以看出,兕在湖北之地数量较多。
总而言之,除了上述异兽,《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还有不少人物原型如迷谷、烛阴、鲛人等,以及青丘、昆仑虚、后疾山、桃林等地名都能从《山海经》中找到记载。《山海经》中的神兽也曾被顾恺之画在《洛神赋图》中。《洛神赋图》就像东晋版的《大鱼海棠》和《百妖谱》,里面描绘了毕方、惊鲵、朱雀等上古神兽,它们来自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揭示着东晋人对神妙仙境的无限向往。《山海经》作为先民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与追求,其中乐观的进取精神与征服自然的气概,尤其是那些混合了梦想与浪漫的瑰丽世界,滋养了一代代的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