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不是民间故事,是神话故事。
详细阐述
夸父逐日的故事最早来自《山海经》,本来是少典氏史官为了缓解黄帝大将应龙杀蚩尤与夸父这一社会矛盾,而让巫师对外宣传的隐晦之语,然而却在汉朝以后被一些不明就里的人编造成神话。《山海经》是国家加密档案,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事件,都有虚有实,虚实相应。
《大荒北经》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在《大荒北经》里,少典氏史官在同一段落里矛盾地记载了夸父的两种死法:一种是夸父逐日道渴而死,这是虚写,是巫师对老百姓交待的话;另一种是“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是被黄帝的大将应龙杀死,这才是历史事实。
作为文思缜密的少典氏史官,岂会将《山海经》这种国之重典弄得自相矛盾而自己看不出来。当然不是这样,他们不仅能看出来,而且这种矛盾的历史事件还是他们故意为之。《山海经》是一部高度机密国家档案,一个国家发生了重大历史事件,必须要对外公布,对内修史。对外公布的新闻叫号外,对内修史的文件叫内参,任何国家的同一个历史事件,号外新闻与内参文件内容不可能完全一样。
黄帝的大将应龙杀蚩尤与夸父,在上古德治天下的时代是无德之举,内参的实际资料是不能对外公布的,那么对外发布消息的萨满巫师会怎样做呢?他们只能在作法之时,出巫语,为应龙杀夸父开罪说:夸父自不量力,想要追赶太阳的光影,一直追到西方有虞氏的若木表池“虞渊”,才抓住太阳的影子,然而却又热又渴而死。”如此便在民间既平息百姓的口食,又树立了黄帝的威望。新闻媒体是历来是国家之喉舌,上下古今一致!
现今流传的夸父逐日版本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夸父逐日的神话我们就先看到这里,停下来分析一下这个脑残的神话。太阳出东海,夸父就到东海边开始追赶太阳,就连三岁孩子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今晚落入西海,明朝出于东海.如此夸父逐日不就成了一个永无终结的循环?他还不如坐在西海岸边等着明晚太阳自己走来。
再说《大荒北经》原文记载的夸父并不像神话编造者那样脑残,人家并没有去东海瞎转悠,而是直接去了西海岸边有虞氏日表若木的表池“禺谷”,稳稳当当地死在那里。《大荒北经》记载“禺谷”,晋朝的郭璞注:“禺渊,日所入也。作虞。”这一注解验证了《遗失的华夏·哈拉帕》书中所列举的,现代汉字“鱼、禺、隅、余、杼、宇、禹”都可以用一个夏朝文字“鱼”来代替,同时它们也可以互换使用。“禺渊”,也可以写作“虞渊”。“虞渊”便是毗邻西海(阿拉伯海)的有虞氏天文表池,上有八尺高的日表若木,观测太阳西入大海。
《淮南子·天文训》也说“虞渊”是与天文观测有关的水池。
“夸父逐日”想表达的意思
拿“夸父逐日”这个故事来说,它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全部喝干了还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两种解释
一直以来,有那么两种说法深得人心---“艺术创造说”以及“征服自然说”。哪个是对的?恐怕哪个都不对。这两个说法其实完全是从现代人的角度去解读神话了,今天我们的绘画是艺术性的,但古人的壁画却有记录的功能;今天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与掌控越来越强,可古人应该是相当敬畏自然的。这种以己度人的解释虽看似有理,实则有失偏颇。要想知道这个神话的内涵,还需从远古先民的角度出发。
“夸父逐日”的内涵
如果根据“农业实践说”的体系来解读,“夸父逐日”神话的内涵其实是:华夏先祖通过大树的阴影来观测太阳,掌握季节,制定历法!夸父其实是就一颗大树!
怎么就观测太阳了,哪儿有提到影子啊?不是在赛跑吗?首先,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关于最初“夸父逐日”的故事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与《列子中写的都是“欲追日影”,所以追着天上的太阳本身就错了,真实情节其实是追着被太阳光遮挡而投射在地上的影子。
我们的先民早就认识到,寒暑的变化伴随着正午太阳位置的高低变化。夏季,树木,房屋投下的影子很短,到了隆冬,影子则拉得很长,投影的长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天烈日当头,一位先民凝视着树影回忆着过去它的长度,时而抬头仰望高悬的太阳,突然发现比较之下,夏天的中午,太阳位置高,影子也短;冬天的中午,太阳位置低,影子很长,归纳总结,这就有了冬夏之分,中午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至,相反则是冬至。夸父喝干河渭,其实就是冬至之后进入旱季的写照。而夸父力竭而死则是代表着季节的更替。
为什么不是单纯的故事?
就算是追着影子也不能就说是在分季节吧,神话往往人物鲜明,气势磅礴,画面感十足,为什么不是古人单纯编个故事玩呢?古人的生存环境艰苦,饱受自然的摧残,会在编纂的故事里意淫一下,逞逞英雄,抒发对征服自然的愿望也无可厚非。
也确实有学者说:“夸父是原始先民想象出来的英雄,这个传说故事是为了表示古人征服太阳的雄心壮志。”教科书里也写:“夸父那奋力拼搏的勇气,以及他融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蓬勃的画面,反映了古人壮丽的理想。”
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它错在用了我们今人看待故事的方式去看待古人的故事。这是第一个错。
可原始先民的传说故事却要承载重要信息,要作为媒介把历史和经验传给后代,而非消遣娱乐。一些信息可能在漫漫时间长河中消逝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能推测它的真实含义。
“征服自然”又哪里错了?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由于雨热同季,中原地区是全世界唯一能种植几乎全部蔬菜粮食的地区,中国人的种地本领可称得上是种族天赋。但农业生产,哪怕现在使用现代化种植方法也还是需要看天吃饭,在工业化以前的中国社会中,农业始终占据重要地位,称为国本,更不用说全部人口都是农民的原始先民了。说神话是古人对征服自然的YY,恰恰就无视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