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淡泊,叫作平淡。心气平和,气质舒缓,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乃是平淡的一个特点。陶渊明的作品就具有这个特点。其《和郭主簿》云: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中流露出诗人闲适达观、平和愉悦的心情。再看《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何等舒缓、恬谧!“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又是多么平易!诗人信笔所之,着手成春,漫不经心,随手拈来,决不故意用力,故行文没有波澜,而是平静如水,其节奏的运动不是大起大落、忽疾忽徐的,而始终是缓慢舒展的。
淡泊明志,净洁自处,辞浅意深,淡而有味,是平淡的又一特点。徐骏说:“陶渊明诗淡泊渊永,敻出流俗,盖其情性然也。”(《诗文轨范》顾炎武说:“淡然若志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其汲汲于自表暴而为言者,伪也。”(《日知录》)可见淡泊并非摒尘绝俗、冷淡孤寂、漠视万物,它也含着作者的志向、志气,寄寓着作者真挚的感情;不过,它不那么强烈而已。
陶渊明的诗,虽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的金刚怒目式的句子,但决不剑拔弩张、豪气逼人,而是和“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上)的诗句结合在一起的,其“猛志”是化入淡泊之中的,何况这类诗句在陶诗中并不多见。就陶渊明的大部作品而言,其表述的情志,总是淡淡出之的。它淡而深,淡而远,淡而有致,淡而有味,味在淡中。他在《饮酒诗》中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意味着他的无限情思是融于淡泊之中的。这就为他的作品造成了特有的意境,不仅耐咀嚼,而且耐回味。
这就告诉我们,陶诗的淡泊,不是为淡泊而淡泊,而是包含着“贞志”、“苦节”、“笃志”的。正因为如此,陶诗的淡泊就不是浅薄平庸、索然寡味的,而是风格醇美的佳品。
朴素无华,质木鲜文,明朗自然,无斧凿痕,是平淡的又一特点。好像画画一样,平淡喜用淡墨写意,而不善于工笔雕刻;它喜爱浅灰、淡蓝,而不喜欢深红、浓绿。“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就是这样的一幅水墨画。“东坡谓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南濠诗话》)这并非过誉之词。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用以说明平淡的朴素和自然,是再好不过的。平淡和朴素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相互渗透,有着紧密的联系。平淡追求朴素,但朴素不等于平淡。
惟其单纯、简约,故平淡往往要求淡到不能再淡。这是去粗取精、千锤百炼的结果,这种淡才更具审美价值。
薛宝钗《咏白海棠》诗云:“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这种淡到极点的白海棠是更加艳色夺人了。平淡一格,也是如此。
平淡的类型很多,有简淡、清淡、雅淡、枯淡、古淡等等。言简意深、淡而味长者,谓之简淡;清新俊逸、淡而有致者,谓之清淡;幽雅端庄、淡然出之者,谓之雅淡;枯槁峻削、淡然孑立者,谓之枯淡;意境高远、淡而古拙者,谓之古淡。陶诗则兼备众长,又有独创。杜甫在《遣兴五首》中,未窥陶诗平淡之全豹,仅仅责其“枯槁”之一斑,实有偏颇之处。况枯槁绝非形容憔悴、枯死不活,而是质木无文,生气内注。钟嵘在《诗品》中说:“宋征士陶潜,……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这种评价还是全面、公允的。这就是说,陶诗既有省净、真古、婉惬、质直的一面,又有风华清靡的一面。
可见,陶诗的平淡,是有丰富内涵的。正如苏轼所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在质朴、枯瘦的后面,隐藏着绮丽、丰腴,正是陶诗平淡的出神入化之处。这是千锤百炼、炉火纯青、功到自然成的结果。苏轼说得好:“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评韩柳诗》,《东坡题跋》卷一)可见,这种枯淡乃是丰富、膏腴的表现;如果没有思想的深邃性、内容的坚实性,如果没有艺术的典型性、形式的诱惑性,那么,就不成其为枯淡,就是干瘪僵硬、枯燥无味的东西。平淡之致又往往是绚烂已极的结果。所谓绚烂,就是气象峥嵘、色彩绮丽。先取绚烂以后,再反复砥砺,磨尽铅华,臻于老练精纯的艺术境界,则平淡一格可望脱颖而出。
苏轼在给他的侄儿赵德麟的信中写道:“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只书字亦然。”(赵德麟《侯鲭录》)许多文学家在年少气盛时,都英俊豪迈、爽朗奔放、风度翩跹,故其语言风格亦风流倜傥、明媚绮丽、摇曳多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艺术的成熟,其笔力亦日渐老练,至炉火纯青之境时,其风格反而归于平淡。正如葛立方所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韵语阳秋》卷一)元好问所推崇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的陶诗,就是如此。
但是,浓后之淡并不等于浓后必淡。有的作品,虽然风格绚烂,但并不归于平淡。例如许多汉赋,是繁縟、绚烂的,但与平淡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再如温庭筠写的许多词,堪称为绚烂、艳丽之致,但却未见平淡。可见绚烂之极,之后归于平淡,虽是常见的,但不是必然的。平淡近乎冲淡,但冲淡更显得闲适空灵、静穆寂寞、玄妙远逸,其语言也不尽朴素质木;而平淡则是朴素质木的。
司空图在《诗品》中把冲淡列为一格:“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可见,冲淡是何等冲和淡泊、飘逸悠闲啊!而平淡却不那么飘逸,它虽然有点超脱,但总是不远离现实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司空图《诗品·典雅》),这是冲淡;“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潜《归园田居》),这是平淡。
#诗词#
原创七律3首,文字有内涵深度?卜字十年空载酒,想花双鬓几浮云
诗词要如何做到明快?其与通俗有什么不同,搞不清楚则写不出好诗
原创七律3首:一竿风月他乡梦,万里烟波同病游。诗词如何用典?
写诗词5首,七绝最宜抒情。小窗闲倚读离骚,读的真的是离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