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历经十余年筹备近日正式开馆,四项开馆展中,“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是博物馆筹划多年的重要特展,汇集国内12个博物馆的多件文物。此次展览是对方闻先生提出的“汉唐奇迹”的视觉阐释。方闻先生借用了贡布里希的叙事方式,通过对中国汉唐时期艺术创作的介绍和分析,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论证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写实能力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并将这发生在汉唐之间的剧变称之为“汉唐奇迹”。本文将在解释“汉唐奇迹”的基础上,结合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各时期中国艺术的状况,展开对“状物”传统这一艺术史问题的探讨,同时也是从视觉的视角,再现汉唐之间中国文化史的跌宕与辉煌。
相信多数来到这个展览的观众首先会被标题中的“奇迹”二字所吸引,继而对“状物传统”感到困惑。本展览所讲述的“奇迹”并非汉唐之间精品文物的罗列,亦非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的发布,而是艺术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即艺术家描绘客观事物的目的和方法。此处所谓之“状物”,即以模仿外界事物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在三维空间里,表现为模拟客观事物的外形,重塑其形态的过程;诉诸平面,则是利用线条、色彩、阴影等手段呈现三维空间中的事物。这与西方艺术中频繁涉及的概念——“再现”(representation)是基本对应的。
何谓“汉唐奇迹”?
在西方艺术史的语境中,再现理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复制大脑意识和外在对象之间的对应形式”。“再现”的基础是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分离。再现理论的关键是“对应”。这种“对应”可以是非常写实的,也可以是概念化乃至抽象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启蒙以来关于“再现”的讨论往往离不开写实,常与“模仿”(imitation)、“相似”(resemblance)等概念相提并论。因此,我们在此讨论的“再现”与“状物”,也即写实的艺术。
在西方的文艺批评中,“再现”通常涉及三个要素:1)事物本身(athing),2)它的真实形象(itsactualimage),以及3)它被人感知的形象(amentalimage)。再现理论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理念论”和其派生出的“模仿说”。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是真实的存在,但不能被人完全认识。人能够认知的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而艺术家对于外界事物的模仿则是“影子的影子”,和真实的理念相去甚远。柏拉图的学说直接影响了中世纪人们对美和艺术的认识。直到启蒙时代,当科学引起人们的格外